繼上回的小學生篇,今天來回憶一下以前的娛樂活動。

以前的娛樂活動當然不能跟現在比,不過仍舊可歸類於聽音樂、看電視、看電影、唱歌等等,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跟改變,最早聽音樂就是聽廣播、然後是黑膠唱片、錄音帶到現在的 CD、MP3,電視是從黑白到彩色,現在還有數位電視,電影也是從默片到有聲、配音到現場收音、黑白到彩色,而且電腦動畫可以完成許多高難度以及不可能的任務,唱歌則從大樹底下搬進了 KTV。

只有走過不同年代的人才能體會到科技的神奇與進步,對現在的小朋友而言,音樂本來就應該可以存在電腦裡面、電視本來就該是薄的,收音機只要像個五十元硬幣大小的機器就已經收訊良好了。

真的是這樣嗎?當然不是囉!一起來回味一下吧!



這是以前的拉繼歐,也就是日文的收音機,電台的選擇是用旋鈕轉的,轉到頻道上才會收到清楚的聲音。

早期的廣播大多都是台語節目,內容除了放流行歌曲之外,更多的是主持人口沫橫飛的賣藥推銷,家裡有要轉大人的、吃 XXX 保證男生高又壯、女生美又大,家裡老人家關節不好,吃了 XXX 後保證健步如飛、百步穿揚,男性生理障礙、女性分泌失調,吃 XXX 絕對夜夜春宵、高潮迭起。

後來廣播頻道多了,節目的走向也開始有不同的風格,賣藥的節目大多都在 AM 調幅台,FM 電台則開始百家爭鳴,也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廣播情人,深夜 CALL IN 的談心節目、黃金時段的政論節目,讓看不到真面目的廣播更容易讓人卸下心防。



跟廣播比起來,電視的起步要晚上許多,民國五十一年台視開播,在當時是一大盛事,大人小孩全部擠在村裡唯一一家有電視的人家看史豔文,因為以當時的物價而言,一台四千八百塊錢的電視機,真的是只有高收入戶才買得起!



幸好電視這個東西普及的挺快,艾德華有記憶起,家裡就已經有電視機了,當時的電視體積龐大,最妙的是兩側還有嘩啦啦的拉門可以把電視螢幕關上,那應該是為了螢光幕設計的,畢竟價格不便宜,要好好保護!至於電視上當然也少不了大同寶寶~

不若現在的上百個頻道,在台視開播後,陸續也就只有中視跟華視這三家無線台,所以當時收視率動不動就是百分之四、五十,跟現在收視不過破一就嚷嚷要跳海、裸泳的慶功相比,以前電視圈的人壓力是小多了!

話說國小五年級的時候,看到台視兒童合唱團在招募團員,一心想走演藝圈的艾德華怎麼會錯失良機,當然是拜託艾爸帶艾德華去參加甄試,後來運氣不錯考上了,就開始每週六下午搭公車到台視練唱的時光。

當時逢年過節都會有特別節目,兒童合唱團都會分到半小時的時段,所以對於錄影還有攝影棚、副控室這些幕後工作,都有小小的認識,只是當時還沒有錄影機,上電視表演的節目也就沒有保留,挺可惜的。國小畢業之後,星路到此為止的艾德華就乖乖讀國中去了



看電影算是當時挺重要的一項娛樂,約會看電影是一定要的,而且以前的電影院相當大氣,雖然設備不比現在豪華,但氣派的大場面是現在的電影院絕對比不上,尤其是可以坐上千人的國賓戲院。

當時有個職業是專門畫電影看板,因為以前沒有這麼好的印刷技術,更別提什麼 LED 顯示螢幕了。

如果細看,會發現那電影看板是由許多小板子拼圖而成,所以每次電影要上下片的交接時期,路邊就可以看到上面是一隻眼睛或是鼻子的局部畫板。



你認得出這是現在台北市的何處嗎?

這是民國六十年的西門町,後方大樓的電影院是新世界以及真善美,現在是誠品。



艾德華國中開始,每到週六就會帶著一百塊零用錢搭公車去西門町看電影,扣掉電影票六十塊、來回車票,還有二十塊買杯可樂加熱狗。



當然不是看金色夜叉。

不過有發現嗎?以前閱讀的方向跟現在不一樣。



誰說台灣不是女權至上?!以前保守年代就已經有這種不要小看女人的警世電影啊!!



這群演員只聽過素珠阿姨,可見這部片子真的很老!



艾德華看到這句話的時候,笑到快得內傷。

痛快淋漓!!多 POWERFUL 的一句話!!

以前很愛誇大形容人物,東南亞紅星、亞洲之光、、,連拍個電影都是嘔心瀝血。



保守的年代,上片前要先經過當時的新聞局審核,不能有違背善良風俗的劇情,後來慢慢演變出分級制度,但是當年的分級制度只是說說而已,國中生看限制級電影也沒在攔的。

說到審核電影,其實以前連流行音樂也是要經過新聞局同意,如果你有印象,或是家裡有年代久遠的唱片,翻出來看看在曲目的後面,會有「審 106 次」之類的字眼,有這樣的字眼,這首歌才能在電視或是廣播上放送。

艾德華大二開始在電台工作,因為不知道有這規矩,播歌的時候偶爾會放到沒有送審的歌,正式播出時收音機裡就會一片空白....因為被編審洗掉了....



以前村子裡偶爾會在廣場放電影,有時看的人實在太多,正面佔不到好位置的情況下,就是站在背面看,反正兩邊都看的到,只是字幕也是反的。



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純木板座椅的電影院了吧!



以前的片名都好有趣,「台北發的早車」居然也是個故事。

演出的白蘭跟陳揚都是當年紅翻天的黑白台語片演員,這是資料上寫的。

故事是什麼呢?

美麗的農村姑娘秀蘭(白蘭)和莊稼郎火土(陳揚)情投意合,秀蘭有一長年臥病的老母,兩人相依為命,誰知父親死前留下一筆債,為了償債,秀蘭請友人雪娥在台北找了一份工作,臨行,火土奏笛送別。秀蘭來到繁華的台北,才知工作原是當舞女,在眾人慫恿下決定待在台北。秀蘭來到繁華的台北,才知工作原是當舞女,在眾人慫恿下決定待在台北。故鄉的老母收到寄來的錢很高興,舞女的工作卻令火土感到不安...這對戀人的命運會如何發展? 

以上劇情內容取自博客來 DVD 館



不過跟台北發的早車有啥關連哩?





這天第二次讓艾德華噗哧一笑的是這句話,原來「台北發的早車」是續集,之前還有一部片子叫做「高雄發的尾班車」啊!



在以前的台灣社會,城鄉差距非常的大,鄉下的年輕人莫不想到台北這個大都市闖一闖,然後再衣錦還鄉。



所以這部電影是黃西田的自傳電影?



現在城鄉差距縮小了,那種包袱款款要外出打拼的情景也很少見,畢竟只要肯努力,到處有機會的。



這也是西門町,天橋下來的地方就是現在捷運西門站的位置、國際牌的霓虹燈下面是中華商場,高中生一定都會到那裏訂做制服,更後面的那棟白色大樓的位置,就是現在錢櫃中華店。

當年鐵路還沒有地下化,所以這個天橋使用率非常高哩!

而且西門町就是流行的代名詞,吃喝玩樂全部都聚集在這裡,後來 sogo 在忠孝東路開業,再加上信義計畫區的吸引力,人潮便陸續往東區移動,才讓西門町不再稱霸一方。




取景場地

台灣故事館



延伸閱讀

光陰的故事之小學生篇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德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